好久没去上那个戏曲史的课,没想到都留作业了,唉,完全不懂得,只能在网上找资料研究一下,呵呵,觉得还算不错,希望能够顺利过关。 [razz] [redface]
—–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看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
李雪琛
200230880026
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才成熟起来,作为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是最后一个成熟的。相对于中国文明的早熟来说,戏曲无疑更加是早熟的。
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和复杂的,这里仅仅以戏曲本身的外在形式和内容为线,对晚熟的原因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就外在形式而言,戏曲艺术的高度综合的艺术,唱、念、做、打,综合程度高,各个方面的完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的积累。
比如拿“曲”而言,中国古代一直缺少一种合理的记谱方式,不能保持乐曲的延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滞缓戏曲的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考虑,戏曲艺术的高度综合和复杂性就要求从事戏曲工作的人一定要高度的职业化,而这种职业化一定要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形成,社会分工细致之后,才能为戏曲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才条件。另外,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除了要有一批职业化的创作演绎者,同样还需要足够的欣赏人群。而中国艺术一开始只是贵族的艺术,而戏曲的高度综合性也提高了它本身的欣赏难度,因此,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才可以逐步被人所接受,而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汉人贵族文化的没落和文人的市民化才恰好培育了戏曲的市俗品味和自己的欣赏人群。
这样,戏曲才在吸收了汉代的角抵戏,魏晋南北朝的参军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等等这一切不同的表演形式之后,在元代,经落魄文人综合凝聚,才走向了成熟。
当然,和外在形式相比较,其内容和品质似乎是戏曲晚熟的更重要的原因。首先戏曲与中国统治阶级的礼乐文化是尖锐冲突的。中国文明的早熟,扼止
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国的艺术追求一种“言志”为尚的艺术精神,言志说是我国文艺理论“开山的纲领”,对民族文艺的发展具有指向性的影响。言志说有轻“形迹”重“传神”的鲜明特色,它极力主张“离形得似”,认为艺术的主要任务不是“述事”,而是传达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刻意追求“形似”会妨碍“传神”,会使作品变成可厌的“俗物”。这种艺术精神作为全民族的一种心理动因,对于极尽“穷形尽相”之能事的小说、戏剧的创生是有妨碍的,而且这种心理障碍的克服显然是需要时日的。另外,戏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是相对立的。尤其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戏与礼乐文化更是水火不容,被统治阶级视为乱国之音。至宋代,理学兴盛,戏作为有伤风化的一种东西加以禁止。
另外,中国文化的主体是进行道德训诫的“经”和记录帝王世系与政务活动的“史”。和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相比,我们缺少叙事性文学的土壤。我国文学最早的源头是“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短篇抒情诗,而不是叙事性很强的神话故事。我国古人在蒙昧时代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与其他民族是大致相同的,都曾有过万物有灵观念和原始的自然崇拜,神话资料并不匮乏。但是,迈入文明门槛不久,先民即表现出“早熟”,入主中原的周人为了对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对“尊神”的殷文化进行了革命,以确立本氏族的自然血缘关系,把神话传说纳入古史系统,肢解、摧毁神的“谱系”,从而导致神话资料的大量散佚和神话在民族精神体系中地位的严重失落———神话失去文化之源的重要地位。周人的这次“随机选择”不仅使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失去了肥沃土壤,而且将“基因”植入民族文化机体,设定了后世文化创造的大致走向:讲实用,疾“虚妄”。这对以“悠谬”为特征的小说、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另外,中国本土文化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一种融和,在文化诉求上更注重的是自我感情的抒发,对自然的感受的表达。而戏曲作为一种叙述性的艺术,更多的是需要客观的描绘一场虚构的“真实”,需要对立客观的来进行创作,而这恰好不符合我国早期文化的特征,因此发展的缓慢也是可以解释的。
上面,仅仅是从戏曲本身的内外两个方面,对中国戏曲的晚熟作了一些粗略的叙述。戏曲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其发展原因自然也是复杂的,把其纳入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有更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甚至是偶然性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2 条评论
有人让我说写得不错
[cry] 我理解 楼上的是被逼得